此书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钢琴教育家、音乐评论家弗里德里希·维克(Friedrich Wieck, 1785-1873)的乐评和教学随笔集。作为浪漫主义时期德国音乐界无人不晓的一代名师,维克不仅教出了克拉拉(维克长女、舒曼之妻)、彪罗(李斯特女婿、瓦格纳之妻柯西玛前夫)等声名显赫的钢琴家,还潜心钻研教学法理论,编写钢琴教材,并撰写了许多富于洞见和趣味的音乐评论。事实上维克是当时莱比锡音乐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韦伯举荐其走上了职业音乐教师之路,门德尔松曾力荐其担任莱比锡音乐学院钢琴教授,舒曼(维克的学生和女婿)曾邀请他为《新音乐杂志》撰稿,瓦格纳则是其私人藏书的借阅者。维克对舒曼和克拉拉婚姻的反对态度,是当时莱比锡音乐圈的热点新闻,也是如今西方音乐史“舒曼”章节中的醒目话题。

此书是维克从教四十余年的经验总结,展示了这位钢琴名师毕生奉行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这位愤世嫉俗的内行鉴赏家针砭时弊的犀利洞见,其英译本题为“钢琴与声乐:如何施教,如何学习,如何对音乐表演加以评鉴”。书中的论题涉及钢琴基础教学中的兴趣引导和进程安排、钢琴曲目(练习曲、乐曲)的选择、运用钢琴踏板(尤其柔音踏板)的注意事项、音乐天赋的培育方式、体育锻炼对于音乐学习的助益、声乐教学中的误区、音乐会现场的各种病象、琴童家长的功利心和虚荣心、“学琴”和“奏乐”的差异、音乐家的核心素养、音乐趣味(品位)的重要性等,其中的许多理念和方法移诸今日依然有效。

维克的钢琴教学,以趣味引导和理性发掘并重的技术训练和素养培育为理想,或可说,他旨在以感性体悟和理性引导唤醒学生的自我觉知。维克对“浪漫琴狂”时代所盛行的“不合逻辑、不连贯、流于肤浅、不讲究方法”的钢琴教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呼吁去除技术崇拜和社会功利而回归音乐本位;主张在启蒙阶段就把乐理知识、听觉训练和弹奏方法相结合;认为音乐鉴赏力的培养应被置于比技术训练更重要的地位,在培养音乐鉴赏力时应特别注重“良好的趣味”“深刻的感受”和“敏锐的听觉”;倡导教师训练学生“下意识”的弹奏技术,认为只有不为技术操控分神,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音乐表现;他希望钢琴教师不仅拥有“思想”和“天赋”,还应“理解歌唱艺术”,并说“在许多方面,钢琴与歌唱应相互诠释,互为补充”。

维克的音乐评论,以敏锐的眼光、严肃的趣味、犀利的文风和对时尚潮流的毫不妥协立场著称,同时代有人说他严厉、刻板、趣味保守、不通人情,维克对此不以为然,反而自信地声称:“现今的风尚是低估旧时代及其捍卫者的价值,不过我会秉持保守态度不变,直到‘未来的人们’能向我展示超越过去或至少与之比肩的成果。”

维克的教学和乐评随笔在肖邦和李斯特的辉煌时代影响深远,其首版以德文发表于1853年,后经多次重印,并被转译为多种文字。此中译本所依据的是1875年的精华版英译本,同时也参考了1878年的德语增订本(第三版),以及2007年出版的权威德语研究著作《弗里德里希·维克生平与钢琴教学法研究》。维克的随笔在探讨钢琴和声乐的教学与表演问题之余,也展现了当时的音乐审美风尚、沙龙音乐会实况,以及风靡一时且尤其为舒曼和李斯特所推崇的评论文风——惯于采用对话体或书信体形式,虚构特征分明的戏剧人物,将作者的思想观念蕴藏于戏剧人物的言行事件之中,以讽喻口吻援引时事新闻和历史典故,并使用具有影射意义的笔名。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中译本末尾书所附“维克评传”应是目前汉语文献中关于这位历史名人生平状况的最为全面和深入的论述,所附“维克音乐作品目录”和“维克《四手联弹舞曲集》”(乐谱)也有助于读者认识一代名师维克的多方面才能。

弗里德里希·维克(Friedrich Wieck, 1785-1873): 德国音乐评论家、钢琴教育家、商人。早年并未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而主要依靠自学,痴迷于教学法理论,曾钻研卢梭和佩斯泰洛琪的教育学说。18岁考入维滕贝格大学修习神学,后放弃神职,经作曲家韦伯举荐成为职业音乐教师,并经营琴行和私人音乐图书馆,业绩卓著。作为十九世纪德国音乐界的一代名师,其高足包括钢琴家克拉拉·舒曼(维克长女,作曲家舒曼之妻,通晓作曲)和玛丽·维克(维克幼女,亦为歌手和作曲家)、作曲家罗伯特·舒曼(维克女婿,亦为评论家)、指挥家汉斯·冯·彪罗(李斯特女婿,亦为钢琴家和评论家)等。门德尔松曾力邀维克担任莱比锡音乐学院钢琴教授(未果)。除教授钢琴外,维克也热衷于声乐教学,其妻为著名歌唱家。作为当时活跃的报刊评论家,维克对十九世纪中下叶的音乐风尚和音乐实践(涉及创作、表演、教学和乐器制造)发表过独到见解。维克还有作曲和著述的才能,写过一些歌曲和钢琴练习曲,编订过不少乐谱用于教学,并积极撰写了多本教学手册,尤以《琴与歌的学问》最为著名。

聂蓬(1978-): 女,生于湖北远安,现居北京。翻译工作者,爱乐者,文字手艺人。毕业于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英语专业。曾在新华网、中国日报网的英文网站从事对外报道十余载,历任记者、责任编辑、副主编、英文部门负责人。2007年取得新华社终审发稿人(英文)资格;2008年参加新华社外语水平考试(英文),以优异成绩获全社二等奖金;2011年参加中国日报社-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年度最新报业新闻潮流和实操战略战术高级研修班;同年起兼任中国日报英文网经济频道汽车周报网刊主编;2012年参加中国日报社中高级编辑培训班;2015年应邀承接了马其顿前外长、联合国大会第62届会议主席斯尔詹·克里姆(Dr. Srgjan Kerim)《全球化与外交》一书的汉译工作。所发表的英文作品、汉英译作及所参与策划建设的英文栏目曾获本单位和国家级奖项。

十九世纪德国音乐界无人不晓的一代名师维克,不仅教出了克拉拉、彪罗等声名显赫的钢琴家,还潜心钻研教学法理论,编写钢琴教材,并撰写了许多富于洞见和趣味的音乐评论。《琴与歌的学问》汇集了这位有着40年教学经验的名师对钢琴和声乐的教学与表演问题发表的真知灼见。此书在肖邦和李斯特的辉煌时代影响深远,不仅展现了当时的音乐审美风尚和沙龙音乐会实况,而且提供了许多移诸今日也依然奏效的教学方法。

——赵晓生

(作曲家、钢琴家、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前上音附中校长)

这是资深教育家写于百余年前的著作,它将歌唱和钢琴视作关联统一的表演艺术品类,坚信二者应相互诠释、互为补充,以明朗的美的形式来表现崇高。尽管书中论述声乐的篇幅不长,但所论内容均是关于声乐教育规律的基本问题,观点新颖独特,意见十分中肯。作者以浅显的语言讲解声乐和钢琴教育的精髓,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对青年声乐或钢琴教师不失为逆耳忠言与苦口规劝,相信它定能在声乐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郭克俭

(音乐学家,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院长,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理事)

演奏有“秘诀”吗?“钢琴神童”的天赋会经历何种变化?原因又是什么?初学新曲时要不要了解其调性与和声?乐理学习对良好的演奏有多大影响?练习曲是否比乐曲更能训练技术?针对新学员该如何启蒙?《琴与歌的学问》提供了资深教育家对上述问题的深刻见解。好的演奏者应敏感而博学,既精通演奏技术也通晓音乐理论,为此须以合理有效且富于智性的思考和练习为基础。有意在演奏之路上深入探求的读者定能从本书中受益。

——陈巍岭

(钢琴家,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钢琴教授,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席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