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是勋伯格1936年起在洛杉矶加州大学对位班上使用的对位法讲义,后经他的学生伦纳德·施泰因(Leonard Stein)协助编辑完成,从构思、写作、中断到最终出版成书,前后历时三十九年。书中系统性地讲授了单对位写作实践的技术和艺术要义,扎实通透,深入浅出,是勋伯格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它与另外几本著作——《和声的结构功能》《作曲初步范例》《作曲基本原理》《风格与思想》共同构成了蔚为壮观又探幽发微的勋伯格作曲理论体系。
本书按十八世纪奥地利著名理论家富克斯(Johann Joseph Fux,1660-1741)在《艺术津梁》中提出的分类对位训练体系进行架构,共有三大部分,先后涉及了二声部、三声部和四声部的对位写作。每个部分都在大小调语境中涵盖了单对位的各种分类对位训练。每章末尾都附有大量的正反面习题,以及配套的文字和谱例评注。在此基础上,勋伯格还增加了不含固定声部的写作、中间性过渡调域、不同调域之间的转调手法,并贯穿性地探讨了“中和-解决”(neutralization)在声部导向中的重要意义。另外,勋伯格此书也系统论述了模仿及其变体形式的写作运用。
综观勋伯格的训练路径,它既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严格对位”的基本法则,同时也尽量淡化了调式风格,以使其能适用于功能大小调的写作以及19世纪的德奥音乐风格。这也是本书与法国杜布瓦和柯克兰对位法著作的不同之处,后两位理论家的对位法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学院派的教学理念,对大小调式和教会调式并不刻意区分,强调“法则”而忽视“变通”。而在勋伯格的对位法体系中,伴随着训练内容由简入繁地有序推进,先前的各种规则限制也逐步放宽,对不协和音的包容性逐步放大,调式语境中的“严格对位”与功能和声语境中的“自由对位”逐步融合,深刻体现了勋伯格对于“继承”与“创新”这对矛盾范畴的辩证认识。
勋伯格将课堂上的授课方法描述为“系统化进程”,在此过程中,他通过循序渐进地规则讲解、习题建议、错误剖析和谱例评注,让学生尽可能逐步深入地探索书内习题的多种解答路径,并审视先前学过的规则,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操作、分析、审美、决策和创造能力。勋伯格并不仅把对位法视为一种理论,而是也视之为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意在教会学生在日后作曲时懂得如何运用知识和思想。用他的话说:“不但要发展学生在声部写作方面的能力,而且还要向他们介绍非常艺术化的作曲原理,从而引导他们认识到这些原则能在多大程度上作为艺术中的通用原则。”
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美籍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改变音乐史进程的伟大人物之一。生于犹太人家庭,早年学过提琴演奏,但未接受系统的专业音乐教育,依靠自学成为了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界的一代宗师。他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了“十二音”作曲体系,突破了已有千余年历史的调式与调性和声传统,对西方音乐史影响深远。作品有歌剧、交响诗、康塔塔、室内乐、钢琴曲、声乐套曲等。先后在普鲁士艺术学院和洛杉矶加州大学担任作曲教授,撰写过多部音乐理论著作:除《对位法》外,另有《作曲的基本原理》《和声学》《和声的结构功能》《风格与观念》等。作为新维也纳乐派的领袖,勋伯格是无调性音乐风格和表现主义创作思潮最早的代表人物,并被公认为20世纪思想最深刻、技法最独创、音乐修养最全面、影响力也最深广的作曲家之一。
伦纳德•施泰因(Leonard Stein, 1916-2004):美国音乐学家、钢琴家、指挥家。早年随布索尼弟子学习钢琴,随勋伯格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曾担任过勋伯格的助教(1939-1942)和私人助理(1942-1951)。编订过四部勋伯格的理论著作,对勋伯格音乐和思想的推广有重大贡献。1965年以《论“十二音”及序列钢琴音乐的表演》一文获南加州大学音乐艺术博士学位。先后在洛杉矶城市学院、波莫纳学院、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圣地亚哥分校)、多明戈斯山加州州立大学任教,担任过南加州大学“勋伯格研究中心”音乐指导(1975-1991)。其教学论著得到了斯特拉文斯基、克拉夫特、布列兹等人的推崇,并对拉蒙特•扬(La Monte Young)等简约主义作曲家深有影响。1991年获授斐陶斐荣誉学会终身成就奖。
周强(1981-):男,浙江衢州人。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博士。本科曾求学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随林华教授专攻复调音乐;研究生阶段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获复调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导师为张韵璇教授。2017年9月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研究音乐织体学,合作导师为杨勇教授。曾先后师从贾达群、权吉浩、[乌]克拉索托夫(A. Krasotov)、[法]德普拉斯(S. Delplace)学习作曲。2011、2013年赴巴黎学习,研究法国、比利时高等音乐院校传统作曲理论的教学模式与现代音乐的课程体系。创作有20多部不同风格体裁的音乐作品,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0项,出版专著、发表学术论文共计15部。博士后研究课题获2018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3批面上二等资助。长期讲授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课程,担任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团交响乐队及合唱团指挥、北京北方交响乐团客席指挥。
▓ 《勋伯格对位法》不是普通意义的作曲理论读本,而是二十世纪音乐领域中一位勇敢探索者心路的记录,是音乐理论文献中的经典,是创新型思维个体的历史鉴证。他对传统对位法的改造,是对传统对位法再认识的结果。翻译出版此书,其意义不仅是为了增加一本对位法的专业参考书,更重要的也许是可望进一步发掘、发扬他对传统再认识的悟性和批判精神。
——杨通八、张韵璇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导、原副院长;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导、原作曲系和声复调教研室主任)
▓ 与历来的对位法不同的是,勋伯格重在训练。他将课堂上的授课方法描述为“系统化进程”,即学生必须尽最大可能地依次尝试每道习题或习作的各种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散发思维的练习过程中发掘或引发相关的思考,最终使学习者获得能够透彻分析各种潜在问题的方法,并且掌握一种能够支撑他们寻得大多数问题解决方案的真正技巧,亦即又通过择优思维培养出对于形式美的评价能力。这种方法无疑教会的不仅只是对位技术,而是作曲技巧。
——林华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导、原音乐研究所所长)
▓ 中国作曲家不缺少才华、悟性和执着,更不缺少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但中国音乐文化传统属于另一体系,没有提供給中国作曲家专业作曲技术。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对位法领域一直受到苏维埃“现实主义”复调理念的熏陶,中国作曲家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机会接受其他多样化的训练。学习对位法,特别是勋伯格这样集作曲家和理论家为一体的模式,有助于逐渐改变几十年积累下来的这一窘境。
——杨勇
(美籍华人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导、作曲系复调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