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生,汉族,籍贯中原,现居上海。历史音乐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音乐学院兼职教授。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6),上海市“浦江学者”(2018)。上海音乐学院 “国家双一流高校音乐学理论研究创新团队”柔性引进专家(2018-), 上海音乐学院 “西方音乐史高峰学科团队”柔性引进专家(2017-),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理事,“俄耳甫斯音乐译丛”主编。

▓ 2004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音乐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入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为西方音乐史方向硕-博连读研究生,师从杨燕迪教授(原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今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2009年以《饰变、混合、解构:西方音乐中的体裁修辞现象研究》一文获文学博士学位,答辩等第为优秀;毕业当年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2009年7月起供职于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2年晋升副教授,2018年晋升教授。

▓ 2015-2016年赴英访学,先后为牛津大学东方学系高级研究学者(Advanced Researcher)、沃夫森学院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电子研究中心数字人文项目联合研究员(Co-Investigator)。曾应邀在牛津大学沃夫森学院、三一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传记研究中心、电子研究中心做英文专题学术报告。

▓ 研究领域为西方音乐史、音乐批评、音乐文献编译、音乐诗学。所关注的研究论题包括:音乐体裁的修辞效力,音乐家传记理论,西方音乐体裁在中国经历的本土化问题,西方音乐表演的历史常规与审美观念,音乐翻译实践的理论问题,西方音乐经验融入中国诗学话语的可能性。出版物包括:独著《音乐中的文化泛音》、个人诗集《览趣集:乐颐斋诗选》、译著《修补裂痕》《协奏曲谈话》、合作译著《古典音乐》《反思音乐与音乐史》等,主编或审校译著《音乐中的伟大性》《音乐中的思想》《艺术、知觉与现实》《戏剧情境》《音乐学与音乐表演》《音乐批评的五种哲学视角》《勋伯格对位法》《人声之问》《调性音乐分析》《指挥家瓦尔特自传》《琴与歌的学问》《音乐社会学引论》。

▓ 所授课程包括《西方音乐通史》(本科)、《二十世纪西方音乐》(本科)、《音乐表演与观念》(本科)、《西方音乐中的符号与象征》(本科)、《专业英语》(研究生 )等。指导西方音乐史、音乐文献编译两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多年以来,两个研究方向的学位选题始终聚焦于音乐体裁理论、音乐表演史两大专题领域。

▓ 2017年起先后以“高峰学科”和“双一流高校创新团队”柔性引进专家的身份,兼职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为硕士、博研究生开设《文艺复兴音乐断代史》《古典音乐断代史》专题研讨课,每门研讨课的课时均为2个学期。

▓ 幼承家学,早习诗词歌赋,继又耽于音律。近年来痴迷于新韵旧体诗的吟唱实践与研究,探索着汉语声韵中的族性基因和音乐潜能,注重西方音乐经验与中国诗学话语的结合。创办“乐颐斋清吟”微信公众号,吟诗度曲,遣兴怡情,每周更新,积年不辍。此间每以诗文自身的声韵、格律、文风、意趣,作为注调、行腔、谋篇、布局的索引,称之为“汉语新韵旧体诗的入乐吟唱”。著有《览趣集:乐颐斋诗选》。

▓ 2011年起开始接触数字人文课题,先后作为教育部重点工程“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的子项目负责人主持音频资料数据库和古琴知识图谱研究平台的建设工作。2015年以CADAL境外协调员(Overseas Coordinator)身份赴英国牛津大学开展数字文化遗产方面的国际合作研究,为期一年。在英期间广泛调研了牛津大学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前沿动态,曾应邀在该校的电子研究中心(OeRC)和信息服务部作关于CADAL项目的报告,并在2016年牛津大学数字人文暑期学校(Digital Humanities at Oxford Summer School)中为学员授课。2017年至今受聘为牛津大学互联开放数据研究项目(OXLOD, Oxford Linked Open Data)联合研究员。